「姑娘,我仲有無得救?」

在不同的輔導經驗裡,特別是戒賭輔導,總會遇到有案主問我「姑娘,我仲有無得救?」。他們往往在第一次會面時已經急切地投下這個疑問。聽起來,仿佛輔導就是他們最後的一線希望。

求變,往往是一些下定決心戒賭的案主所盯著的目標。但求變,又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呢? 心理學家Carlo DiClemente及James O. Prochaska發展了行為改變的誇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 ,我們不妨透過這理論模式,了解「變」是怎樣的一回事。

DiClemente及Prochaska指出,「變」的歷程分為懵懂期(Precontemplation) 、沉思期(Contemplation) 、準備期(Preparation) 、行動期(Action) 、維擊期(Maintenance) 及復發期(Relapse) 。人在踏上求變之路前,有機會也曾停留在一個懵懂混沌的階段—「我無需要戒賭喎! 你問錯人啦!」、「我賭,又有乜問題先?」、「我賭係我嘅事,又點會影響到人? 我顧得掂自己就得啦! 」……這些想法或者說話,也許是戒賭人士在求變之前也曾想過說過的,亦是我們的展外輔導團隊在展外工作時經常聽到的說話。所謂的懵懂期(Precontemplation) ,就是指當事人還未察覺到自己賭博問題的嚴重性及還未考慮過要尋求改變及幫助。
「姑娘,我仲有無得救?」—當你覺醒到自己的狀況,在考慮作出改變,甚至願意讓我們在你的戒賭路上給予幫助,已代表著你已經踏上了求變之路。救你的,是你的一份覺醒。下一步,我們希望能成為你戒賭路上的同行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