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模型(The Pathways Model) – 賭博失調者的分類

Blaszczynski和Nower根據其多年對賭博失調者的研究,於2002年就賭博失調者的特質提出了一個概念理論模型 – 路徑模型 (the pathways model) 。路徑模型綜合了生物學、人格學、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知學、學習理論以及賭博失調者的生態決定因素,是一個可被經驗測試的模式,在這模型下,賭博失調者可分為三個獨特的類別,即 (一)行為習慣化的賭博失調者(behaviourally conditioned problem gamblers),(二)情緒脆弱的賭博失調者 (emotionally vulnerable problem gamblers),以及(三)反社會及衝動的賭博失調者(antisocial impulsivist problem gamblers)。

 

以上三者都受到生態變數、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以及認知過程的影響。 

途徑1賭徒: 行為習慣化的賭博失調者這類賭徒在發展出 “賭博失調” 狀態之前没有心理障礙的徵象,他們不能自控的賭博僅僅是由於制約學習 (conditioning) 以及對獲勝概率的扭曲認知。他們的“病態賭博”是一種暫時的狀態,波動於沉重賭博和過度賭博之間,而這種狀況也可能自發地或在少量的介入下就得以緩解。途徑1賭徒可能在介入後能持續地有克制的去賭博。

途徑2賭徒: 情緒脆弱的賭博失調者這類賭徒的特點是有負面的家庭和個人歷史,其應對能力及解難能力較差,情感不太穩定 (這是由於賭博習慣形成前已存在的生理和社會心理方面的缺失,以及後來的賭博所引起)。這類賭徒希望透過賭博,讓他們達至離解,從而逃避情緒,又或者旨在調節其負面情緒或其過高/過低的生理激發狀態(physiological states of arousal)。

 途徑3賭徒: 反社會及衝動的賭博失調者這類賭徒存在一些生理弱點,令他們傾向容易衝動,“病態賭博”早發,專注力不足,呈現反社會跡象以及對治療的反應較差。相關生理弱點是源於神經系統結構及功能的失調以及神經遞質系統的失調。途徑3賭徒一般會作出其他不良的行為,包括濫藥、作出刑事罪行以及衝擊社會安寧。

路徑模型是一個從研究數據及臨床觀察整合而成的概念框架,這模型或許有助治療師識別不同類别的賭徒,從而作出相應的管理策略和治療介入。

Chan & Ohtsuka (2011) 曾經在香港就 Blaszczynski & Nower (2002) 提出的路徑模型進行經驗測試 (透過與在港的17個華裔問題賭徒尋助個案面談: 15男,2女,年齢由22至58歲) ,結果顯示該17個受訪者明顯可被識別為路徑模型中三類路徑的賭博失調者,Chan & Ohtsuka (2011) 的研究結果為Blaszczynski & Nower (2002) 路徑模型對於識別香港華裔賭博失調者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支持。

 

References:

Blaszczynski, A., & Nower, L. (2002). A pathways model of problem and pathological gambling. Addiction97: 487–499.

https://www.uv.es/~choliz/ModeloJuego.pdf

Chan, C. C., & Ohtsuka, K. (2011). Pathways to development of problem gambling among Chinese gamblers in Hong Kong: Validation of the Blaszczynski and Nower (2002) Model. Asian Journal of Gambling Issues and Public Health2: 17–28.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BF03342122.pdf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