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6月21日(四)
版位:A8 要聞

女性步入中年,子女長大外出工作,家中出現「空巢期」,婦女較多自由時間,因而有不少的女士會選擇打麻雀、玩推銀機或釣魚機等方式打發時間。然而,部分的娛樂或遊戲有賭博成分,或會引致賭博失調的情況,甚至欠下巨額債項,最終影響家庭關係,得不償失。
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少婦女在面對家庭問題時,往往都不敢宣之於口,部分婦女與家人發生誤會或衝突時會選擇用打麻雀或打遊戲來逃避現實的壓力,亦有部分婦女期望麻雀枱上獲得成功感及賺取「零用錢」。近年興起的「釣魚機」便是其中一個令婦女容易沉迷有賭博成分的遊戲。然而,在處理情緒或壓力問題時,應主動尋找親友傾訴或尋求專業輔導人員協助,才是正確解決之道。婦女賭博問題潛藏社區
近年女性參與賭博活動雖無顯著增長,但其實這個潛藏的問題卻有機會在社區中蔓延。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主任嚴浩宇表示:「近十年,我們發現在不少公共屋邨中會出現『屋邨場』,婦女們會聚於一個單位內打麻雀,屋主會進行『抽水』及收取入場費。而且,她們大多不認為這是有問題,有時輸上數千元,亦只會覺得一時運氣欠佳。」
嚴浩宇補充,在一般情況下,婦女欠下數千元債項是難以發現的,因她們掌管家中的財政大權。「若婚姻中曾出現問題,如男方出軌,家中成員會普遍對女方的包容性大大提升。此外,『家醜不出外傳』亦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男方會認為自己有能力為女方償還債項,便不必向外求助,忽視婦女賭博成癮問題。」
欠缺家人關心 沉迷賭海
不少女性在面對家庭變遷都會產生壓力,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輔導員(展外輔導及心理教育部)陳小海表示:「每當家中出現變動,女性都會較易觸發情緒問題,此時家人應給予更多的關心,讓她們感到被重視。曾有一個個案,是一名約四十五歲的女性與她的丈夫一同前來求助,由於丈夫無業,家中的經濟重擔便落了在從事飲食業,收入約$15,000的太太身上,壓力久久無從紓解,最後沉迷賭海。在接受輔導時,太太表示自己覺得在家中無人關心自己,溝通亦較少,唯有在賭博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最終欠下十多萬的巨債。」
新興非法賭博陷阱—釣魚機
近年興起的釣魚機備受社區人士追棒,不少家庭主婦、社區人士甚至青少年為消磨時間及尋求刺激都接觸過。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外展社工表示,由於有不法集團把玩遊戲所得的分數兌換回現金,引誘玩家沉迷釣魚機,青少年易墜非法賭博陷阱,更有人為此欠下巨債。陳小海亦指出:「曾有一個二十七歲的年青人,本身無打麻牌及到賭場的習慣,但後來接觸到釣魚機後,便覺得從中可得到成功感,久而久之,便沉迷下去,更在一個月內欠下十七萬。」
專家呼籲 加強家人辨識病態賭徒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在賭徒欠下巨債前發現,並輔導她們遠離賭海,才是正確之道。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榮譽副教授黃麗娟博士表示:「賭徒往往到了欠下無力償還的巨債時,才發現沉迷賭博對自己和家人的傷害。家人和親友應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以處理關係、財務、情緒和精神健康等問題。」
除了親友外,政府亦同時擔當着重要的角色。「在賭博問題上,政府可提供更多資源,加強公眾教育,如教導家人及親友如何從生活細節辨識病態賭徒,並提供適切專業支援。另外,現時的財務公司借貸要求過於寬鬆,如不用會面或不必持有物業均可進行借貸,有關監管機構應加以約束,以預防賭徒動輒借貸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