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留意,每隔五年左右就會有一次由平和基金委託的大型賭博研究推出,作為戒賭輔導機構的我們也很關心這些研究成果。這一系列會讓我們一同看看是次大型研究的成果,亦讓各位一同深入反思現時香港賭博活動的情況。
這次的大型研究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在2021年8月至9月以電話進行了約2,006個訪問(對象為15歲或以上的全港市民),以及在16間中學裡收集了1,564份的中學生樣本以了解全港中學生參與賭博活動的情況。
第一點:參賭比例和賭博失調比率下降,但馬會投注額卻不跌反升?
在電話研究的結果中,研究顯示在過去一年,市民參與賭博活動的比率為39.5%。相比起2005年的80.4%和2016年的61.5%,明顯有所下降。研究團隊則指出這大機會是受COVID疫情影響,屬於暫時性,數字可能會在疫情受控後上升。
同樣以DSM-5(常用於賭博失調識別的量表)的結果顯示,出現賭博失調的比率為0.4%,較2016的1.6%也大幅下調。研究指出則可能受社交距離限制影響,從而影響其賭博行為。
與之相比,值得我們留意的是賽馬會在2021/22的財政年度的投注額卻創下歷史新高。這樣的落差確是耐人尋味。若然參與賭博活動的人士比率是在下降,會不會有一個機會是參與賭博活動的人士的比率是比以前少了,但依然在參與賭博的人士的投注次數及投注額大增,繼而導致賽馬會在2021/22的財政年度的投注額能夠創下歷史新高? 當參賭人士的投注次數及投注額漸漸增加,這會否反映出他們賭博行為的嚴重程度加深了?
另外,研究數據亦顯示出受訪者中的賭博失調比率亦有所下降。但值得留意的是,當研究結果反映參與賭博活動的人士及賭博失調比率都有所下降,而賽馬會在2021/22的財政年度的投注額卻能創下歷史新高,那是否意味著有一族群的人士在恆常穩定地參賭,卻只是未發展到賭博失調的狀況?在「有賭博失調」與「無賭博失調」之間,是否就是一片空白? 事實上,一個人要由社交賭博發展到賭博失調,是一個過程,當中可能會先發展成問題賭博,最後才步入真正的賭博失調狀態。不同的外在因素或生活事件亦會讓一個只是參與無傷大雅的社交賭博的人慢慢發展到賭博失調。例如有人起初在社交賭博時獲利,其後因與家人爭吵 (生活事件),影響心情,繼而參賭希望一賭解千愁,又恰巧獲利,繼而在日後亦對此念念不忘,重覆下注參賭,過程中有贏有輸,但輸了又不甘想追回輸掉的錢,慢慢演變成賭博失調。
由此可見,不同的外在因素或生活事件可能把社交賭博摧化成賭博失調。我們不能完全控制外在因素及自己在生活中會遇到什麼事件,唯一能控制的是我們自己如如何去應對及看待這些事。故此,我們認為預早提升個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態將有助一個人減少發展出賭博失調的機會。例如上文的例子,如當事人能夠在與家人爭吵後懂得自我平復心情,或懂得一些衝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 技巧,或能預防他發展出賭博失調。
正是以上原因,勗勵軒早於 2019 年就已獲得平和基金額外撥款資助,開拓全新計劃 Sou-fu ,提供較一般性質的輔導服務。計劃旨在透過輔導服務去提升個人精神心理健康,從而減少日後染上各類成癮問題,當中包括賭博失調。除此之外,計劃還會優先向飲食、物流、保安、金融以及建築五大行業的公司提供不同主題的活動、工作坊及講座去提升員工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態。
參考資料: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22)。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情況。取自:https://www.hyab.gov.hk/file_manager/tc/documents/policy_responsibilities/others/gambling_ex_202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