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賭,真的單純為錢、只為有鋪賭癮?

「點解會有人問蠢去賭架? 唔好貪錢,就唔會搞到今日咁啦!」

很多時候,當大家一聽到「賭徒」二字,都會覺得賭徒會賭錢,都是因為貪心或者是因為他們「有鋪賭癮」。想賭,真的單純為錢,單純因為有鋪癮?

在勗勵軒實習已有三個多月,亦慢慢接觸到不同賭徒。在陪伴個案,認識他們的過程中,讓我明白到賭,只是一種問題的呈現方式。

[個案分享:為保障當事人,個案背景經過修改]
K先生是一名中年已婚男士,沒有兒女。K先生曾經自己開辦公司,現已退休,有每天炒股賺錢的習慣。K先生在兒時因父母工作關係,常常在不同親戚的家寄居。K先生提及到自己沒有多少朋友,和太太關係亦不佳,沒有甚麼社交聚會。每天起床,便是以看股市開始新一天。K先生向我們中心求助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花太多時間在股市,覺得傷神,希望自己可以減少花在股市的時間。

在約面談的過程中,K先生多次失約亦經常遲到;但每次失約後也會主動提出再約面談的時間。在面談時,不論我問的問題是甚麼,K先生總是會滔滔不絕地談及自己在股市的心得,甚至會強調他希望教導我致勝的方法。雖然為一些希望投身股票市場的人而言,可能會期待聽到K先生的分享,但自己作為一個輔導員時,看到對方經常失約,亦似乎不理會我的提問時,也會感到氣餒。

後來,我發現與K先生相處時會感到氣餒的,似乎不只是我一人。K先生提及到太太也不喜歡K先生花時間在股市,而K先生應對太太不滿的方式是把自己寫下的股市心得轉寄給她。

看到這裏不知道在大家心中,會對K先生有一個怎樣的印象?

從K先生對待太太的方式及我與K先生互動,我理解到K先生似乎是個較自我中心的人,亦對自己的能力有很大(很可能是過大)的信心。過份的自信,讓K先生似乎抱有「我控制到自己嘅賭博行為」、「我有必贏嘅方法」等的非理性思維,令自己難以抽身。

此外,K先生未能與他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亦可能是釀成賭博問題的原因之一。根據依附理論 (Bowlby, 1988) ,我們在幼兒時與主要照顧者能否建立安全依附 (相信照顧者會關注並滿足我們的情感需要),會影響我們在長大後能否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和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K先生在童年時沒有穩定的照顧者,可能導致他形成不安全依附;而他一方面熱衷於教導我股市知識和約面談時間,一方面又不理會我提的問題和不斷失約亦很可能是一種不安全依附的呈現方式。研究指出不安全依附是其中一個讓人容易形成問題賭博的因素(Ghinassi & Casale, 2022)。在未能建立親密的關係的時候,有些人會透過重複性行為彌補親密感和製造有安全感的假象(Höfler & Kooyman, 1996);亦有些人會用賭博來嘗試調節自己的情緒(Casale & Fioravanti, 2017)和填滿空虛的感覺(Flores, 2004)。

賭博為K先生而言,有可能是一個嘗試展現自己能力的工具,亦有部份是填補關係上的空虛的一種方式;亦有更多的未知,留待我和他一起發掘。

賭博為你或你認識的人真的只是鋪癮或貪心的後果嗎?歡迎上來中心與我們一起探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