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佈會:保安員精神心理健康狀態、留任意願、對所屬工作組織認同感三者關係研究

自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本身已需具備不同工作技能的前線保安,現在更成了每棟大廈防疫衛生的重要把關,工作量倍增,並更容易因執行新措施而與人發生衝突,心理狀態大受影響,埋下離職導火線。就此,錫安社會服 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及香港保安專業學會於本年 5 月至 6 月份進行「本港保安員精神心理健康狀態、留任意願、對所屬工作組織認同感三者關係研究」,並於 9 月 4 日舉行研究發佈會,公佈相關數字及以心理學的角度分享管理層協助前線保安員重整精神心理狀態的貼士。同時,當日將有保安從業員在場分享工作辛酸,並接受訪問,讓大眾知悉更多保安業前線的精神健康問題,以及管理層的潛在危機。新聞稿內容如下: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 X 香港保安專業學會

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成保安員最大留任考慮關鍵?
在職培訓提升自我接納度 助管理層解決流失率問題

保安員需具備防盜及防火等相關專業知識,亦要應付突發事情及處理客服等工作。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後,他們更成為大廈防疫的重要把關,工作量倍增。坊間甚少有研究探討保安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態,也較少提倡一些方法讓他們平衡身心,以助保安業長遠發展。故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 聯同 香港保安專業學會 發起「保安員精神心理健康狀態、留任意願、對所屬工作組織認同感三者關係研究」,希望讓業界關注保安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態,同時讓大眾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和心理挑戰。

接近3成受訪保安員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狀態 精神心理狀態欠佳時或易有成癮行為

是次研究透過香港保安專業學會以網上問卷形式收集了163份保安員的有效樣本,有近2成的受訪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壓力狀態,接近3成受訪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狀態,更甚的是有過3成受訪者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狀態。香港保安專業學會會長劉浩榮先生分享,工時長達12小時、輪班、未有足夠時間作適當社交活動或家庭團聚、休假少、颱風黑雨加班或車費無津貼,以及疫情工作量增加等,均是保安員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展外輔導及心理教育部主管、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嚴廷玲小姐指出,保安員繁重的工作容易讓他們漠視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埋下精神心理健康危機。她建議管理層可舉行一些提升員工心理開放性(psychological openness)的培訓活動,讓員工能以開放、不批判的角度關注內心感受,有利加強其在精神心理狀態欠佳時的求助意識。另外,嚴廷玲小姐指出部份人視煙、酒、賭、購物及參與課金手遊為減壓方法。參與研究的保安員在以上行為中較偏向有衝動/不理性購物及賭博行為。當他們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態欠佳時,衝動/不理性購物及賭博行為亦有機會演變成成癮行為。

「訴無門、悲自嘆、苦獨擔」 保安專業難發展

研究發現精神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幸福感、留任意願及組織認同感有顯著相關關係。受訪者「抑鬱、焦慮和壓力」愈高,他們的心理幸福感愈低、對自身所在的工作組織認同感亦愈低。同時,受訪者「抑鬱、焦慮和壓力」愈高,他們對留任在現時工作崗位的意願愈低。從以上各項數據可見,如保安業界能多關注保安員的精神心理健康,例如在職間提供有助提升精神心理健康的活動,除了能協助他們發展更好的個人精神心理質素外,實際而言亦有利公司減少流失率,令到員工更願意留任,避免行政成本。

香港保安專業學會會長劉浩榮先生分享,保安員的壓力亦會來自公司期望他們持續進修及處理客人投訴等,尤其是在防疫緊張時期。保安及防疫程序有時難免會構成客人不便,繼而引起客人投訴。有受訪者分享了受蠻不講理的住客或出入者投訴甚至滋擾的經驗與及表示公司高層對員工精神心理健康不太在意,多數只會叫員工忍讓無理客人,務求息事寧人。有受訪者亦表示,公司的培訓亦缺乏教導員工如何處理自己的精神心理狀況。劉先生建議,上級可從多角度入手舒緩下屬壓力,包括:

  • 在傾談之中多加了解下屬需要
  • 制定投訴及處理機制
  • 多加適切的獎勵或勉勵員工
  • 教育內部上级及客戶尊重保安人員
  • 工作分配要公平公開
  • 多給予正面訊息,減少傳達負面資訊
行業不被尊重 社會大眾忽略保安業辛酸

心理幸福感包括多個範疇,而「自我接納」就是其中一部份。在是次研究中,我們發現受訪保安員的「自我接納」度能顯著地預測他們對於留任現時工作崗位的意願及自身所在的工作組織認同感。保安員的自我接納度或受大眾如何看待自身職業有關。劉先生表示,許多人依然對保安員的認知停留在住宅保安,稱呼他們為「看更」,覺得只有學歷低的人才會從事這一行。然而,保安專業包含風險評估、押運以及調查等工作,當中涉及許多專業知識。如大眾能對保安專業有更深認知,明白他們的工作多樣性及專業性,或可讓他們感到受尊重及更接納自己,亦能讓他們更樂於留任及更認同自己所屬的工作組織。

提升自我接納 改善精神心理健康 助行業長遠發展

若公司能多關注及舉行活動提升員工的自我接納度,或有助員工的精神心理健康及減輕員工流失問題。嚴小姐指出,部分公司所提供的精神心理健康培訓往往停留在認識精神疾病,較少集中透過打好心理基礎去預防精神心理問題。她建議管理層在規劃培訓內容時,可考慮加入能夠提升員工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心理覺察力(psychological reflectivity) 及人際動態(inter-personal dynamic)覺知力的培訓活動。心理彈性較弱的保安員在處理無理的住客投訴時就較有機會陷入兩極的處理模式—較著重個人不快,與住客直接衝突或較忽略自身情緒,只一味滿足住客要求,導致有違公司處理投訴時的指引。保安員的工作性質需要與人有頻繁的互動,如他們能夠有較高的心理覺察力及人際動態覺知力,則能讓他們能夠更快更易地了解他人的行為動機與及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影響別人對自身的反應,繼而重新思考及選擇如何調整自己待人處事的模式。

手遊課金成新式賭博 保安員參賭問題不容忽視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為 民政事務局平和基金資助的戒賭輔導中心之一,中心多年來的求助個案主要來自五大行業,包括保安業。除一般傳統賭博,如賭波及賭馬,參與手遊課金亦暗藏賭博元素。例如部份手遊有課金開箱元素,玩家為求得到心儀的遊戲配件或角色,或會持續投放金錢去抽取心儀配件或角色。「開箱」 本身需要玩家投放金錢於未確定的事物上,其實已涉及賭博元素。事實上,勗勵軒輔導中心在近年已接獲不少沉迷手遊課金的求助者的求助,當中亦有部份因此出現財政問題。是次研究發現受訪保安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態 (抑鬱、焦慮及壓力)與參與手機課金有顯著相關關係。基於以上結果,勗勵軒輔導中心提醒保安員留意自身精神心理狀態會否與自己參與新式賭博的行為及次數有關,並於有需要時求助相關專業人士。

傳媒聯絡或查詢:
嚴廷玲小姐 Ms. Augusta Yim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展外輔導及心理教育部主管、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電話:(852) 2703 9266 / 5313 3588
電郵:ay@zss.org.hk

 

疫情期間,前線保安工作量倍增。
研究人數及男女比例。
有關保安員出現抑鬱、焦慮和壓力狀態的比率。
受訪者的心理幸福感愈低,對於自身所在的工作組織認同感亦愈低。心理幸福感的六個範疇。
研究發現精神健康狀態、心理幸福感、留任意願及組織認同感有顯著相關關係。
在是次研究中,我們發現受訪保安人員的「自我接納」度能顯著地預測他們對於留任在現時工作崗位的意願及自身所在的工作組織認同感。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展外輔導及心理教育部主管、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嚴廷玲小姐及香港保安專業學會會長劉浩榮先生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嚴廷玲小姐分享
香港保安專業學會會長劉浩榮先生分享
前線保安員X先生分享

緣起,從圓畫起 – 和諧粉彩體驗班(1)

在疫情暫緩之時,中心特別開設了「和諧粉彩體驗班」,讓大家能相聚踫面,交流一下近況,也能學習新興趣,進行自我創作和互相分享,在防疫期間解解悶。

「和諧粉彩」源自日本,學員不需要透過任何繪畫基礎,就能用手指或其他工具,隨心創作出繪畫作品。上課的第一節,老師帶大家由「圓」畫起,在使用療癒顏色作畫的同時,也和大家一起探討「原始」、「緣起」等初心話題,希望能讓大家放鬆心情,儲備抗壓能量!

大澳虎山行回憶錄

2019年第一個行山活動地點, 選擇了可以看到港珠澳大橋的大澳虎山, 路程簡單易行, 是「打卡」的好地點, 有時悠悠閒閒地放假倒不錯的。

可惜該處最近持續受霧霾影響, 能見度甚低, 大家好不容易才看到港珠澳大橋的真身, 而大家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鹵水魷魚、燒魷魚乾和薑汁豆腐花上, 無他的, 民以食為天, 食得是福也。

#悠閒是福健康是福

入秋.餃餃佢

9月1日除咗開學, 仲可以做啲乜呢? 就係大家聚埋一齊包餃子嘞!

雖然當日早上傾盆大雨, 但義工們精神抖抖, 出發去觀塘瑞和街街市, 格價買靚料, 做足品質檢測, 冒住大雨將新鮮食材帶返勗勵軒, 再與其他參加者分工合作:清洗、切細、調味、攪拌, 整個過程一呼百應, 齊心協力, 熟練地將一盆盆餃子餡料放係枱上。

之後, 大家都着手包餃子, 你的傳統包法, 我的韓式包法, 她的玫瑰狀餃子……大家看看學學, 互有得着, 令在場的職員們都十分佩服。

玫瑰餃好靚呀!包完餃子當然即場煮嚟食啦 🙂

#互助互勵 #互相學習 #戒賭如是 #生活如是

「不賭思議」辯論比賽總決賽精華及相片集(五月二十六日,觀眾互動節目)

「不賭思議—預防賭博問題年輕化之辯論教育計劃」總決賽請來Ben Sir與梁嘉琪主持互動遊戲,讓同學認識更多防賭資訊。

工作人員預先在觀眾席上準備「通關密碼」,邀請有座位貼有數字密碼的同學仔上台。上台後兩位主持人邀請大家一同舉起「否」的手勢,表達活動不賭的主題。

從受平和基金資助的戒賭中心數量、「贏粒糖」下一句是甚麼等等的基本與問題

兩位風趣幽默的主持人妙語連珠,帶動現場氣氛高漲,無論在台上玩遊戲或在觀眾席上的同學都全情投入。

「不賭思議」辯論比賽總決賽精華及相片集(五月二十六日,冠軍賽)

冠軍賽
辯題:立法全面禁賭是解決香港賭博衍生問題的最佳方法
正方:觀塘瑪利諾書院
反方:協恩中學
賽果:零比五,反方協恩中學勝
最佳辯論員:反方二副 凌曉怡同學

在香港,因賭博衍生的問題多不勝數,我們該如何解決?立法全面禁賭又是否最佳方法?在不賭思議的總決賽中,正方觀塘瑪利諾書院及反方協恩中學就此議題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冠軍賽。

正方主辯首先指出賭博在香港衍生的種種問題,包括破壞家庭關係,愈趨年輕化等令人擔憂的現象。問題仍然存在,是因為現時對賭博活動的規範不足,使博彩活動超出政府能夠控制的範圍。

反方主辯認同正方看法,惟病態賭博是一種心癮,若賭徒賭博無門,後路被斷絕,他們不但不會因為立法禁止而停止賭博,反而更有可能投向其他方法,例如到澳門及其他鄰近地區賭博,甚至從非法途徑解除心癮,最後亦會沉淪賭海,賭癮更難根治。

反方的其他辯員亦提出,倘若香港立法全面禁止賭博,平和基金等為病態賭徒提供戒賭輔導服務的機構將無法繼續運作。現時平和基金每年接受香港賽馬會約港幣三億六千萬的資助,但賽馬會的收入來源主要是賽馬日的博彩活動,立法全面禁賭將使支援戒賭服務的資源大大減少,賭徒將無法接受輔導,可謂「好心做壞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香港在一九七五年開辦六合彩,以遏止當時越趨激烈的字花非法賭博風氣,可見規範性賭博取得成效,亦沒有造成反效果,實為解決問題的更佳方法。

經過一番在「即時質詢」、「單挑」,以及自由辯論環節的唇槍舌劍後,五位評判皆認同反方隊伍的表現更為出色,一致給予反方更高的分數。冠軍賽的賽果為零比五,由反方協恩中學勝出。最佳辯論員為反方第二副辯凌曉怡同學,凌同學同時亦成為不賭思議的「最有價值辯論員」。

「不賭思議」辯論比賽總決賽精華及相片集(五月二十六日,季軍賽)

季軍賽
辯題: 「終生不賭」應是戒賭輔導的最終目標
正方: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
反方: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
賽果:一比四,反方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勝
最佳辯論員:反方二副 黃一熙同學

Continue reading “「不賭思議」辯論比賽總決賽精華及相片集(五月二十六日,季軍賽)”

「不賭思議」座談會花絮

「不賭思議」座談會已於2018年3月11日(日)上午11時半至5時假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禮堂舉行。當日每場共有過百位師生及公眾人士參與出席,剖析「家屬提供借貸」以及「全面禁賭」兩大議題。

本中心特別邀請攝製隊為是次座談會拍攝精華花絮及完整記錄,讓未能親身出席的人士,可透過記錄重溫座談會內容。

第一場座談會於上午11時至下午1時舉行,出席嘉賓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及前香港大學演辯學會顧問何偉幟博士(左一)、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及指非指出版社創辦人符瑋博士(左二)、iDebate創辦人張嘉達先生(左三)以及資深傳媒人及「辯論學」教育工作者黃潔慧小姐(右一)。

第一場座談會議題以「家屬應否對正接受輔導的賭博失調者提供財務協助?」為重點,黃潔慧小姐指出此辯題最重要的字眼「親情」。親情是一種永遠的連繫,若因為親情而借錢予賭徒,家屬是否要無止境地不斷付出,那到底要借到何時。但又看回去,原來親人只是想要借50元,因為欠債後連吃飯坐車的錢都無,作為家屬,不借也太不近人情,於是討論正式開始。

符瑋博士的討論點在於「正接受輔導的賭博失調者」,於是從輔導員角度出發,提出業界有「不離不棄不借」的原則,視借錢為正向回饋,是一種變相鼓勵,讓賭徒繼續去賭。因此若家屬一直違背和輔導員的協議,就算是每日的幾塊錢,也會相對讓戒賭的歷程變得更加困難。於是在他的個人立場,他不會借錢,但會以購買飯盒等方式幫助對方的生活基本需要。

 

戒賭非一朝一夕,張嘉達先生提到經典的 Skinner box 實驗,指出其實無論懲罰與獎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若以減弱行為目標,其實也可把借錢當作是一種鼓勵,而且非直接由不及格變 A Grade 才願意獎勵,因為他正向著好的方向開始,開始願意接受輔導,就如由 E 升到 D Grade 一樣,也可以表達一些讚賞,不妨一借。

黃潔慧小姐繼續分享認為可以一借的論據,例如八達通與食飯錢的數目是多少呢,也是能與賭徒和輔導員協議的。若果把連生活基本所需的供給也全斷,你希望對方絕處逢生,但人性又是否如此光輝呢?他不能跟家人借,就自會問其他人借,甚至是再向「財仔」借,一借又當然不會借一個小數目,最後反而有機會讓問題加深。因此當有不得不借的理由,似乎借予他,幫他計算好生活開支,會是更有效的方法。

何偉幟博士最後用「愛」來結束這個話題,所愛的親人遇上困難,不借又於心何忍?因此提醒學生「說之以理、動之以情」各位理據在辯論當中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忘記情感和代入。

分享完題目的解讀方法,司儀邀請四位嘉賓抽籤正方或反方並即場示範對辯,學生上了寶貴的一課。

第二場座談會於下午3時至下午5時舉行,出席嘉賓包括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指非指出版社創辦人符瑋博士(左一)、iDebate創辦人張嘉達先生(左二)、香港浸會大學中文辯論隊前隊員張介聰先生(左三)以及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黃子健博士(右一)。

下午的議題為「輔導賭博失調者的目標應以『有節制賭博』還是『全面不賭』為主?」,張介聰先生認為先要了解何謂「賭博失調」。這是一種心癮,除了毒癮禍害太深必需全禁之外,其實手機、購物…身邊周圍的樣樣東西皆可成癮,連政府也只是提醒大家以上行為應有節制。原因是人權,戒賭後賭博失調者理應回復正常生活,作為正常人,正常賭博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若全面不賭,反而成為壓力、一種標籤,仿佛時刻強調自己曾是賭徒,所以不敢再賭。

符瑋博士則傾向「全面不賭」,因為當一個人一旦證實對某事物成癮之後,會對這件事物變得更加敏感,即使日後已戒,也會一接觸便容易再成癮。

黃子健博士認同符瑋博士的看法,其實賭徒到接受治療的時候,其獨立生活能力、工作到社交都已經受到嚴重影響,一旦再接觸賭博其實會易想起舊日發生的不愉快,所以可免則免。

 

符瑋博士認為處理此辯題時,要為立論加入前設,為主到底是「手段」,還是「最終目標」,例如以美沙酮戒毒,是否一世都要停留在「美沙酮」這個「最終目標」?先有節制賭博,繼而終生不賭,會否是更理想的目標?之後其他來賓反駁,全面不賭會否反而不能得悉當時人重新接觸賭博後的情緒與反應,因而不能判斷當時人是否已回復正常水平。符瑋博士回應指,根據過往數字,其實賭徒在戒賭後翻賭機會相當高,因此有節制賭博不會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只要當時人願意,在他稍有理智的情況下,都會儘量爭取不讓他賭。

張介聰先生則反駁,一世不賭的目標會否太長遠,讓求助者感到太難而卻步,最終放棄接受輔導。短期目標如一星期、一個月,先給予一些簡單目標,再慢慢延伸,此期間不提希望他永遠不賭,會否更有效用。

符瑋博士認為這反而會讓界線模糊,仿佛讓道德底線可以調整。他舉例如「有節制玩電腦遊戲」,媽媽讓小朋友洗碗後可以玩一小時遊戲,若媽媽提出「幫手洗兩隻碗再玩」而非「洗完所有碗再玩」,結果小朋友真的只洗兩隻碗,那媽媽會否覺得既然都洗了,為何只洗兩隻而不洗完全部?小朋友又會覺得你既然說洗兩隻碗,又為何罵我不洗全部?來到打機一小時的部分,夠鐘了媽媽要求關機,小朋友又覺得差少許就完結這部分可以儲存,為何不讓我打完?媽媽又認為說好一小時就一小時,為何又超時?所以不如定好界線。

黃子健博士繼續從賭博失調者的生活角度出發,若是以改變環境和生活習慣為目標,有節制賭博會讓他仍有想像空間,讓他每日心思思看馬經和賭博分析,甚至去賭場看人賭。完全不賭就不會有幻想的空間,讓他立定心去戒賭,改掉以前的生活行為。

張嘉達先生為這次討論作了一個有意思的總結,原來許多賭博議題表面看似沒有爭議空間,但其實有可能是我們用了正常人的角度去思考,忽略了這班賭博失調者原來在生活、工作、社交甚至家庭都早已出現了嚴重問題。當我們再從他們、或者他們的家屬、心理學、政府政策甚至目前社會風氣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以上討論都有許多剖析面,不同立場的思考點也極具爭議。

致送紀念狀與嘉賓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