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賭博揭秘 – 疑點一:營造虛假賭場氣氛

網絡賭博揭秘(1)

最近小編得到回饋,得知不少市民而轉往一些非法的樓上賭檔進行賭博。形式像是參與網上的真人賭場,然後利用贏取的積分以換取金錢。除了持正牌受規管的娛樂場所外,小編一律對其他非法賭檔保持警惕。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會逐一介紹這些網上「真人」賭場的招數。

疑點一:營造虛假賭場氣氛
如果你有細心觀看在螢幕裡的真人賭場,裡面會顯示「其他人」的投注人數和投注金額,以營造賭場氣氛。然而其實裡面的人和事都是偽造出來的。只是搭個戲場,然後請上數名女孩穿著荷官或性感服飾對著鏡頭發牌。而那些「其他人」的積分及人數,是由電腦程式控制的。

在此奉勸大家遠離網上賭場,正所謂十賭九騙。大的賭場靠機率贏你,小的賭場靠出千贏你。若仍是沉迷在賭海裡,請致電我們!

《動森》大頭菜孕育博彩心態?

「你個島大頭菜而家幾錢?」若果無玩任天堂 Switch 的《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簡稱動森),最近 Facebook 上突然出現的大量「菜價Post」一定會令你摸不著頭腦。疫情環境下,政府建議市民減少出門,不少人在家中悶得發慌,都紛紛加入「打機」行列。其中最熱門的包括《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這個以無人島與動物島民作為包裝的可愛風格遊戲,除了充滿娛樂和互動性,亦暗藏不少危機,當中還包括賭博元素。所以提提大家在享受遊戲之餘,亦要擔心孕育博彩心態。

在這個無人島上,你可以種果樹、搖樹枝來獲得固定報酬,亦可以透過和島民聊天互送禮物,以及完成建島任務來獲得通關報酬,這些都是隨時間和努力能帶來一定成果的獎勵。不過最刺激的莫過於每周日早上開賣的大頭菜,略為浮動的約100元買入菜價,在周一至周六可以找商店回收,購入價可低至30到600,收益倍數非常高,但在下一個周日菜便會爛掉,是類似現實中的期貨交易。小編第一次買入時賺得不多,所以打算每星期只購入定量的大頭菜「玩下」,但一次贏大錢的經驗,小編在島上的戶口突然多了幾個0,也開始動搖應不應該「加碼」,沒料到在分享故事後大家竟然建議我要「all in」,更所有人都付諸行動開始全數買入,更set定alarm和互相提點,確保自己能準時起床「買菜」。之後每日到處打聽菜價,網絡上的「問菜價」風氣就此形成。

這樣便能感受到那種橫向蔓延的「投資大頭菜」風氣。這雖然可以在抗疫日子幫助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但亦跟受朋輩影響的社交賭博非常相似,容易令人沉迷,而且一同加入。網絡上還有神人拆包了解菜價出現機率,讓大家輸入幾個數字便能準確「預測」本周最高菜價,以便做最準備「投資買賣」。可惜遊戲不似現實,若果令玩家誤以為自己「捉到路」,已經熟悉這些遊戲玩法,投身高風險的投資市場,又或將相同想法注入賭博活動中,問題可大了。

疫情期間,玩玩遊戲無疑可以令我們舒解壓力、建構話題,但同時切記不要將遊戲內的博彩行為帶到現實之中,認為容易賺大錢就開始嘗試各類型賭博。和朋友分享遊戲體驗時,我們應該欣賞整個遊戲的不同元素,就可以玩得更開心。

「馬會關門」變相推動網上及地下賭業? 勗勵軒關注社區賭博問題潛藏化

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情況,2020年2月初,六合彩在新春金多寶後暫停攪珠,其後馬會亦宣布全港101間場外投注處即時停止服務,電話投注熱線及各快線服務也在之後暫停。馬迷也在未來數個賽馬日不能親身進場觀賽,如此「惠及」防賭措施的政策,本來應該讓一眾戒賭輔導員同工覺得安心才是。可是我們深知道「馬會關門」並不等於給予一眾賭徒「可以趁機戒賭」的訊息,當心癮一起,反而成為他們找尋其他賭博方式的推動力,加速網上或地下賭博的發展,讓社區沉迷賭博的問題潛藏化。

  1. 變相推動網上投注服務
    投注處及電話投注熱線暫停,不等於馬會的投注服務暫停。馬會在其後積極提供其他投注方法,包括電話投注自動服務系統、流動應用程式或網上投注區等,變相鼓勵開設投注戶口,讓原本只帶備現金往投注處作有限金額賭博的人士,能用易辦事或繳費靈等形式直接連結其銀行戶口,簡單一按便可把身家賭清光。大批「散戶」因此被迫開設投注戶口,而每個戶口更有詳盡的消費紀錄,讓馬會可以藉此收集賭博數據,分析每個戶口的賭博喜好並作精準廣告投放,反而完善其網上賭博服務,系統化處理賭博流程及紀錄,為更蓬勃的賭博事業發展鋪路。
  2. 轉投網上賭場 手機成癮問題發生
    因應肺炎狀況,政府建議市民減少外出。少了現實生活的社交,在家百無聊賴時,只能滑手機解悶。我們不難發現網上賭場或手機遊戲廣告遍佈網絡處處,前者固然和現實賭博一樣,容易導致賭博成癮,而那些看似玩法簡單的免費手機遊戲,亦包含了大量鼓勵「課金」的虛擬抽奬元素,利用微交易打開無窮無盡的戰利品箱,終釀成手機成癮,招至大量金錢損失。這批新的隱藏賭徒或手機成癮者,更難被社區觸及和發現。
     >> 延伸閱讀:另類「賭博成癮」:虛擬抽獎與課金
  3. 街頭聚賭影響衛生
    我們的經驗是流連在投注站的沉迷賭博人士,通常是有家歸不得,在投注處關門期間,只好流連在公園及屋邨角落處,這產生了非法聚賭的問題。屋頓賭檔易有騙子出沒,自行開設賭檔不但是非法行為,在疫情蔓延期間聚賭更有機會在接觸金錢和賭具時交差感染,成為傳染病毒的溫床。已有議員察覺到屋邨賭檔的問題,要求管理員加強巡邏,並於必要時報警求助。

我們希望社會各界與我們一同關注網絡和地下賭博的問題,多關心身邊人近況,政府及其他機構可多作保持身心健康的活動推廣,同時警方可加強掃蕩非法賭檔,別讓社區沉迷賭博問題潛藏化。

勗勵軒於 2007 年獲民政事務局平和基金撥款資助,成為全港四所受資助的戒賭輔導中心之一,專責九龍區服務。中心主要透過提供戒賭熱線、面談輔導及同行小組,為受問題賭博困擾的人士及其家屬,提供具治療性的專業輔導。

戒賭熱線 2703 9811 / 183 4633(3) 或 中心查詢 2703 9893

相關資訊:
馬會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情況的最新措施(31/01/2020)

馬會採取進一步預防措施以應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最新發展(04/02/2020)

賽馬日入場安排(06/02/2020)

頭條日報:石湖墟街市外8老翁涉聚賭被捕 年齡介乎61至80歲(22/02/2020)

頭條日報:警深水埗公園冚非法撲克牌賭檔 拘8男(18/02/2020)

另類「賭博成癮」:虛擬抽獎與課金

2019年5月8日東方日報新聞:「打機課金愈踩愈深 另類賭癮個案激增」

//未成年的雯雯(化名)日花數小時玩手遊,她不認為自己屬打機成癮,只是透過「課金」提升裝備及等級。其父屬賭博人士,她不時向父親索錢課金換取手遊理想裝備,累積花費約2萬港元。//

全文: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190508/bkn-20190508050016371-0508_00822_001.html

最近新聞開始關注掟彩虹、夾公仔以及手機遊戲等課金成癮問題,小編在擁有智能手機之後,都玩過唔少手機game,作為其中一個「資深玩家」,亦深深明白抽獎池的吸引性 - 每次見到新出角色,可愛的啦,帥氣的啦,或者強勁的啦,心中也會想:要是我能抽中這隻角色就好了T︿T

看著螢幕上的魔法石,剛好夠十連抽,本來打算之後留來用的,但還是不忍手便立即按了下去。雖然心知抽中機率不高,但仍心中充滿期待,望會行行好運。當魔法石用盡之後,大部分時間還是換來慣常結果,一張稀有卡也沒有。有人會就此罷休,因為明白這始終是一款遊戲;有人反倒燃起心中鬥志,誓要抽中想要的角色。

當然要達到此目的,他們就需要課金 ─ 用真錢購買魔法石、 遊戲點數及代幣,再在遊戲內抽卡。幸運的話「首抽」就能見到曙光,有時則要「重課」數千元才抽到心儀角色。更甚者更會得一想二,再課一次,以滿足內心的慾望。結果每次推出新角色,他們總是重覆這個行為。

過去電腦遊戲都以遊戲包或月費卡銷售方式為主,每月或定期消費金額皆固定,讓玩家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在每款遊戲的金錢投入。然而這類新型的手機遊戲,以抽蛋、抽卡、抽箱或抽skin等方式營利,讓玩家更易堕入不斷投入金錢的陷阱,現實上亦引起不少國家關注及立法。遊戲商堅持這不是賭博活動,但在中國、日本及澳洲亦把這類虛擬抽獎視作為賭博的一種形式,進行不同程度的法律約束,例如要將中獎機率列明。可見,有些國家明白這類活動可能有潛在風險,因此立法監管以保障大眾的利益。

手機遊戲作為一種娛樂,對減壓或消遣有一定的幫助。但過分沉迷非旦不能紓壓,更會讓精神下滑以及人際關係變差,還會帶來嚴重的金錢損失。如果各位有以下的先兆,也請大家嘗試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反觀自己的行為是否牽涉打機成癮:

1.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論上課、工作或悠閒,腦中經常想著與遊戲相關的事情

2. 當無法打機時,心情會感到不愉快,個心會囉囉攣

3. 對打機以外的事情,沒有太大的興趣(如:外出,讀書,運動,與朋友遊玩等)

4. 心情唔好時,沉醉於打機的快感以逃避壓力,如一直從早玩到晚上

若你如上面新聞中的主角一樣,每次抽完卡後都心有後悔,但發現自己無法停止轉蛋或抽卡的慾望,不妨致電中心尋求協助:2703 9811 或1834633(按3字)

只要懂得適可而止,培養良好的習慣,就可以好好享受遊戲本身帶給我們的快樂。不妨參考以下的貼士,進行自我調節:

開飯前準備下線一路食一路玩
作息定時為了完成遊戲的活動而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
在睡前一小時離開手機/遊戲,讓心情平復熄左燈後仍念念不忘遊戲
需兼顧學業考試前仍通宵打機
限制自己在遊戲內的消費,抽不到便離手不斷課金直至抽中為止

最後,小編Z也祝願大家能夠開開心心地節制遊玩:)

香港求助人士中病態賭博與精神病合併症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之間的關係

香港求助人士中病態賭博與精神病合併症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之間的關係

問題賭博非常複雜,其中不少問題賭博人士同時會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鑑於華人社區之中賭博與精神病合併症的研究非常有限,Shek, Chan & Wong進行了一項研究 (於2012年發表),其目的為(a)確定尋求治療的病態賭博人士中患有精神病合併症的流行率; (b)比較患有和沒有患有精神病合併症的病態賭博人士的人口統計特徵和臨床特徵; (c)探討病態賭博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關聯及兩者的時間關係。在該項硏究中,201名參與者為尋求戒賭輔導的人士,硏究小組根據美國精神病協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的診斷標準 (DSM-IV) Axis-I為該批參與者作出診斷,診斷範圍包括各種情緒病、精神分裂症、物質使用障礙,焦慮症和調節障礙。結果顯示,128名 (63.7%) 參與者曾患有精神病合併症, 其中90名 (44.8%) 參與者在該硏究評估時被診斷患有至少一種精神病合併症。其中最常見的精神病合併症是情緒病、調節障礙和物質使用障礙。與沒有精神病合併症的病態賭博人士一組相比,患有精神病合併症的病態賭博人士的精神病病情、社會心理功能障礙和賭博問題更為顯著嚴重。

Associations between pathological gambling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mong help-seeking populations in Hong Kong

Problem gambling is complex and often comorbid with othe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Unfortunately, gambling studies on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Chinese communities are extremely limited. Hence, Shek, Chan & Wong conducted a study in Hong Kong (findings published in 2012) with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a)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treatment-seeking pathological gamblers; (b) compare the demographic profil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hological gamblers with and without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s; (c) expl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athological gambling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their temporal relationship. Participants (𝑁 = 2 0 1) who sought gambling counseling were examined by making Axis-I diagnoses including mood disorders,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nxiety disorders, and adjustment disorder. Results showed that 63.7% of participants (𝑁 = 128) had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ir lifetime, whereas 44.8% of participants (𝑁 = 90) had at least one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 at the time of evaluation. The most common comorbid psychiatric mental disorders were mood disorders, adjustment disorder,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Pathological gamblers with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evere in psychopathology,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mpairment, and gambling problems than those without the disorders. (Extract from the abstract of Shek, Chan & Wong (2012))

Reference
Shek, D. T. L., Chan, E. M. L., & Wong, R. H. Y. (2012). Associations between pathological gambling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mong help-seeking populations in Hong Kong.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Article ID 571434, 15 pages. doi:10.1100/2012/571434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tswj/2012/571434/

路徑模型(The Pathways Model) – 賭博失調者的分類

Blaszczynski和Nower根據其多年對賭博失調者的研究,於2002年就賭博失調者的特質提出了一個概念理論模型 – 路徑模型 (the pathways model) 。路徑模型綜合了生物學、人格學、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知學、學習理論以及賭博失調者的生態決定因素,是一個可被經驗測試的模式,在這模型下,賭博失調者可分為三個獨特的類別,即 (一)行為習慣化的賭博失調者(behaviourally conditioned problem gamblers),(二)情緒脆弱的賭博失調者 (emotionally vulnerable problem gamblers),以及(三)反社會及衝動的賭博失調者(antisocial impulsivist problem gamblers)。

 

以上三者都受到生態變數、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以及認知過程的影響。 

途徑1賭徒: 行為習慣化的賭博失調者這類賭徒在發展出 “賭博失調” 狀態之前没有心理障礙的徵象,他們不能自控的賭博僅僅是由於制約學習 (conditioning) 以及對獲勝概率的扭曲認知。他們的“病態賭博”是一種暫時的狀態,波動於沉重賭博和過度賭博之間,而這種狀況也可能自發地或在少量的介入下就得以緩解。途徑1賭徒可能在介入後能持續地有克制的去賭博。

途徑2賭徒: 情緒脆弱的賭博失調者這類賭徒的特點是有負面的家庭和個人歷史,其應對能力及解難能力較差,情感不太穩定 (這是由於賭博習慣形成前已存在的生理和社會心理方面的缺失,以及後來的賭博所引起)。這類賭徒希望透過賭博,讓他們達至離解,從而逃避情緒,又或者旨在調節其負面情緒或其過高/過低的生理激發狀態(physiological states of arousal)。

 途徑3賭徒: 反社會及衝動的賭博失調者這類賭徒存在一些生理弱點,令他們傾向容易衝動,“病態賭博”早發,專注力不足,呈現反社會跡象以及對治療的反應較差。相關生理弱點是源於神經系統結構及功能的失調以及神經遞質系統的失調。途徑3賭徒一般會作出其他不良的行為,包括濫藥、作出刑事罪行以及衝擊社會安寧。

路徑模型是一個從研究數據及臨床觀察整合而成的概念框架,這模型或許有助治療師識別不同類别的賭徒,從而作出相應的管理策略和治療介入。

Chan & Ohtsuka (2011) 曾經在香港就 Blaszczynski & Nower (2002) 提出的路徑模型進行經驗測試 (透過與在港的17個華裔問題賭徒尋助個案面談: 15男,2女,年齢由22至58歲) ,結果顯示該17個受訪者明顯可被識別為路徑模型中三類路徑的賭博失調者,Chan & Ohtsuka (2011) 的研究結果為Blaszczynski & Nower (2002) 路徑模型對於識別香港華裔賭博失調者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支持。

 

References:

Blaszczynski, A., & Nower, L. (2002). A pathways model of problem and pathological gambling. Addiction97: 487–499.

https://www.uv.es/~choliz/ModeloJuego.pdf

Chan, C. C., & Ohtsuka, K. (2011). Pathways to development of problem gambling among Chinese gamblers in Hong Kong: Validation of the Blaszczynski and Nower (2002) Model. Asian Journal of Gambling Issues and Public Health2: 17–28.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BF03342122.pdf

香港未成年少年的賭博行為

Wong 於2010年發表了一份就香港12至17歲學生參與賭博及發展出病態賭博的普遍程度以及問題賭博的相關因素的研究報告。該項研究徵得1,001名學生(551名男生,450名女生) 填寫 《青少年賭博行為量表》(DSM-IV-MR-J)(Fisher, 2000),回應率為89.3%。受訪者中,60%(601名學生: 406名男生,195名女生)在去年有參與賭博。參與賭博的學生中,69%是每月下注少過四次,4.8%至少每天賭一次。他們大部分(89.8%)每週下注不足100港元,只有3.1%每週下注超過500港元,而24%則曾經借錢用來賭博。大部分參與賭博的學生(78.6%)在15歲之前開始賭博。馬會投注方面,五分之一參與賭博的學生(21.5%)自行到馬會投注站下注,44.7%得到父母的協助,19.7%得到同伴的幫助。 根據DSM-IV標準,分別有3.4%和1.8%的受訪者可被分類為病態賭徒和問題賭徒。 結果顯示, 性別差異(χ2(1)= 8.3,p <0.01)和年齡差異(χ2(7)= 21,p <0.01)呈現出顯著不同的賭博成癮普遍程度。 病態賭博和問題賭博與年齡 (r = 0.44,p <0.01)、賭博頻率(r = 0.41,p <0.001)、性別(r = 0.33,p <0.01)、初次賭博年齡 (r = -0.31,p <0.05)、有精神障礙(r = 0.25,p <0.001)、父母有賭博問題(r = 0.21,p <0.01)以及同伴有賭博問題(r = 0.18,p <0.05)顯著相關。該調查結果對制定防賭措施有所啟示。

Wong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valence of gambling involvement and pathological gambling among students aged 12 to 17 years in Hong Kong, and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es of problem gambling. The findings were published in 2010. In this study, the DSM-IV-MR-J was completed by 1,001 students. The response rate was 89.3%. Sixty percent of the participants gambled in the previous year, 69% were infrequent players who bet less than 4 times a month, and 4.8% gambled at least once a day. Most (89.8%) wagered less than HK$100 a week, only 3.1% staked over HK$500, and 24% borrowed money to finance their gambling activities. The majority (78.6%) had started gambling before the age of 15 years. One-fifth (21.5%) transferred gambling payments at the betting venues, 44.7% were assisted by their parents and 19.7% were helped by peers. Using the DSM-IV criteria, 3.4% and 1.8% of the participants could be classified as pathological and problem gamblers,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gender (χ 2(1)=8.3, p < 0.01) and age differences (χ 2(7)=21, p < 0.01) were noted for such gambling addiction. Pathological and problem gambling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ge (r= 0.44, p < 0.01), gambling frequency (r= 0.41, p < 0.001), gender (r= 0.33, p < 0.01), early initiation (r= −0.31, p < 0.05), psychiatric disturbances (r= 0.25, p < 0.001), as well as parents (r= 0.21, p < 0.01) and peers (r= 0.18, p < 0.05) having gambling problems.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ve initiatives. (Abstract extracted from Wong (2010))

Reference

Wong, I. L. K. (2010). Gambling Behavior Among Underag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Asian Journal of Gambling Issues and Public Health, 1(1), 47-60.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186/BF03342118.pdf

香港中學生互聯網賭博狀況

Wong & So於2014年發表了一份就香港12至19歲青少年的互聯網賭博活動和病態賭博的研究報告。該項研究透過隨機抽班方法,徵得1,004名學生(597名男生,407名女生) 填寫 《青少年賭博行為量表》(DSM-IV-MR-J)(Fisher, 2000),回應率為86.6%。結果顯示,參與傳統 (非互聯網) 賭博的受訪者比參與互聯網賭博的受訪者更多(63.5%對3.5%),但網絡賭客成為危機賭徒及病態賭徒的風險比非網絡賭客更高(為1.5倍和3.2倍)。根據DSM-IV-MR-J標準,5.7%和22.9%的網絡賭客可分別被識別為危機賭徒和病態賭徒。受訪的網絡賭客大多數(94.3%)在家中網上下注 ,91.4%在18歲前首次網上下注,60%在12歲前首次網上下注,他們大多視互聯網賭博為潮流(71.4%)和安全(54.3%)的娛樂。結果顯示,有問題的互聯網賭博與性別(男性)、(較高)年級、網上賭博頻率、投注額以及家中賭博環境顯著相關。該調查結果對賭博研究和防賭計劃有所啟示。

Wong & So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n internet gambling involvement and pathological gambling among Hong Kong adolescents aged 12–19 years, which findings were published in 2014. In this study,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4th edition) multiple response format for juveniles (DSM-IV-MR-J) (Fisher in J Gambl Stud 16:253–273, 2000) was filled by 1,004 students (597 boys, 407 girls) recruited by random selection of classes. The response rate was 86.6 %.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e respondents participated in land-based gambling than Internet gambling (63.5 vs. 3.5 %) but online gamblers are 1.5 and 3.2 times more likely to develop pathological and at-risk gambling than non-Internet gamblers. Using the DSM-IV-MR-J criteria, 5.7 and 22.9 % of the Internet gamblers could be classified as at-risk gamblers and pathological gamblers, respectively. Majority (94.3 %) wagered online at home, and 91.4 % made their first bet before 18 years. Many perceived Internet gambling as a trendy (71.4 %) and safe entertainment (54.3 %). Problematic Internet gambling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le gender, school grades, online gambling frequency, amount wagered and a gambling family environment. Survey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gambling research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Abstract extracted from Wong & So (2014))

Reference

Wong, I. L. K., & So, E. M. T. (2014). Internet Gambling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30(3), 565-576. https://doi.org/10.1007/s10899-013-9413-6

香港賽馬會與澳門賭場的利益結構

此文的源起:
在過去一週的戒賭過來人互助小組中,我們討論了一篇蘋果日報的文章,題目為 :「賽馬日加五天 開綠燈」。當日出席小組約有25人,大部份為戒賭過來人或正在努力戒賭人士。在討論是否贊成增加五個賽馬日的問題上,涉及馬會的主要論點:即在暑期沒有賽馬時,香港馬迷也會另外尋找消閒活動,尤其會到澳門賭場下注。 另外,馬會亦提到「港人去年(2008年) 在澳門賭場輸掉200億,在沒有本地賽馬的暑假,香港人在澳門輸的錢特別多…增加賽馬日,或可搶回流失的投注額及稅款。」(蘋果 2009/05/28, A8) 。

這個討論如此便牽涉到香港賽馬會與澳門賭場的利益結構的問題,在小組的討論中,我發覺不少組員對兩者沒有不同的概念,亦往往對馬會的動機作出有點過份了的陰謀論推測,故此,我希望藉文章對兩者的利益結構作一簡介和比較,讓日後討論時會可以更客觀公正。

讓我們由香港賽馬會開始 :

(1) 香港賽馬會(2007/2008 公開財政報告)

  1. 此年度馬會的總收入(Turnover) 為109,222(百萬) ,首先從以上抽出1780(百萬) 為慈善信託基金。
  2. 餘下之數目分配如下 :
    • 81%為彩金(派彩給投注人士)
    • 19%為馬會收入(Revenue)
  3. 此19%之馬會收入又作以下分配 :
    • 64.1%為給香港政府之稅項
    • 15.8%經常性慈善用途
    • 4.7%獎券基會(慈善用途)
    • 15.4%馬會的營運開支(工資及場地營運)
  4. 15.4%的馬會營運開支 :
    • 19% x 15.4% = 2.926%
    • 即是在19%的馬會收入當中,馬會實得的營運開支為2.926%(以營業額計算)
  5. 馬會為非牟利機構,由董事局掌管,共有12位成員,均由義務人仕任職,並無收取酬金
    • 管理委員會,由行政總裁領導,成員包括8位執行總監(受薪)
    • 馬會共有全職員工約五千及兼職員工約二萬人

(2) 澳門賭場收益分配結構(澳門博彩控股有限公司招股書 2008/06/26 P.93-94) 澳門特區政府據(澳門博彩法〉共批出3個博彩(賭場) 牌照,條件詳列如下 :

澳博
(美高梅金殿)

銀河
(威尼斯人澳門)

永利澳門
(新濠PBL)

發牌條件

 承諾投資額

46億港元

85億港元

39億港元

 年期

18年

20年

20年

 博彩稅 (按博彩收益)

35%

35%

35%

 年度定額稅金 固定博彩金每年 2,910萬港元
每年每張貴賓賭枱約29萬港元
每年每張大廳賭枱約14.5萬港元
每年每部電動/機械博彩機約970港元

公共基金 (按博彩收益)

發展及研究文化、社會、
經濟、教育、科學及慈善活動
1.60% 1.60% 1.60%
澳門特區的市區發展,
旅遊業宣傳及社會保障
1.40%  2.40%  2.40%

合共

3.00%

4.00%

3.00%

A. 年度稅金進一步分析

  • 每年固定金 2, 910萬港元分成365天 =〉7.97萬(約8萬港元)/一天
  • VIP賭枱每年每張29萬港元分成365天=〉794.50港元/一天
  • 大廳賭枱每年每張14. 5萬港元分成365天=〉398.00港元/一天
  • 電動博彩機,每年每部機 970港元分成365天=〉2.66港元/一天

由此可見,以上定額年度稅金只佔博彩收入的很少部份,(如大廳賭枱的稅金只是398.00港元/一天) 。 所以如估算總年度固定稅金為博彩收益之2%已算很寬鬆。

總括來說 : 從博彩收入中抽出來的稅金與慈善用途分配結構約為

  • 博彩稅 35%
  • 定額博彩稅約2%
  • 慈善及社會用途(3-4%) 4%
  • 總共是 35 + 2 + 4 = 41%

即 (100% – 41%) 59%的博彩收益便成為營運費用加利潤。(利潤很豐厚)

注意 : 澳門賭場經營與香港馬會不同,是牟利機構,利潤最終屬於般東自由分配範圍,致於股東會否把分配利潤部份作慈善用途,則是各股東的自由。

B. 一些有趣的問題

  • 以澳門賭場的博彩收益為例,其中59%的收益(營運費加利潤)為賭場股東自由分配,而總收益越高,股東最終的利潤就越高。
  • 以香港賽馬會為例 : 博彩總收益的84.6%(2007/08) 為香港社會所用(64.1%稅 + 20.5%慈善用途) ,只留下15.4%為營運費用,而馬會為非牟利機構,沒有股東得到金錢利益。
  • 假如我們可以用「陰謀論」解釋澳門賭場的政策動機(股東利益的追求) ,我們可否同樣以「陰謀論」解釋香港賽馬會的政策呢?
  • 誰是香港賽馬會的既得利益者呢? (陰謀論的主角) ?香港政府是最大利益者(64.1%為稅收) ,我們是否可以說香港政府希望推動香港賭風呢?
  • 此「香港政府」其實我們是指誰呢?曾蔭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其實我們是在指誰是幕後的黑手呢? 「他們」為何要這樣做呢?「他們」是否真的會得益呢?

作者:李敬威

家人有賭博問題,如何自處?

在眾多的熱線求助者中,約佔7 – 8成都是針對家人賭博問題而來電求助的。面對屢勸不改的賭博習慣,一次又一次的債務臨門,家人實在惶恐不知所措。此文希望提供一普遍性的指引,讓受賭博困擾的家人對如何處理有基本認識,但仍鼓勵你們向各賭博輔導機構求助。因為這挑戰實在是比你想像巨大,及遠超過你能力所能應付的。

  1. 不要企圖控制賭徒的一切

    這樣不旦沒有效果,只會令你更加不快樂。
    其實讓大家的衝突升級一般都不會帶來好處,會使作為家人的自己壓力過大,久而久之,會失去應付此問題的耐性及心理力量。

  2. 先照顧好自己

    注意身體健康、舒緩情緒壓力,才有力量幫助家人脫離病態賭博。
    要知道家人從脫離病態賭博到重新建立一個健康的新生活,往往要花上半年至數年時間,所以這是一場持久戰,家人的自保及照顧好自己尤其重要。

  3. 勿協助賭徒向借貸公司隱瞞事實

    此舉不但觸犯法律,更無法令賭徒有效地改變過來。
    只有協助賭徒以誠實的態度面對人生,才會有長遠的效果,所以家人若陪賭博人士一起以謊話處事,對他/她不會有任何正面幫助。

  4. 明確地表示不支持及反對賭博行為

    例如不要稱讚贏了錢的家人,接受用贏了的錢購物或慶祝,不向家人提供賭本讓他賭博等。
    因為賭徒日後在要求家人代還債務時,常以此輸打贏要的藉口,認為賭博並不是甚麼問題,令以後的輔導工作更加困難。

  5. 情緒上支持他

    聆聽他的困難、用肯定的口吻鼓勵他面對問題等及協助他負起自己的責任。
    其實,讓賭博人士有信心向家人真實地把問題和盤托出及保持溝通,已是事情的最大轉機。

  6. 鼓勵彼此互相溝通

    鼓勵對方說出自己的困難,切勿不斷指責和要求對方認錯,這只會單方面將對方愈推愈遠,使他更缺乏勇氣面對你及面對問題。
    在一個高度指責的氣氛下,賭徒是不會把他/她的困難和盤托出的,更可能的後果是逃避溝通或以一個接一個的大話來避免衝突,這只會對各人的關係產生更大的破壞性。

  7. 注意財務處理

    在取得賭徒的同意下,協助他管理家庭財政,如接管家庭入息、限制他的支出; 通知銀行及財務公司取消借貸等等。 此外,切勿簽署任何你不明白的文件或誤作擔保人。
    家人為賭博人士接管經濟必須在他/她同意的大前提下進行,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8. 注意自身安全

    必要時,你可以將重要證件及財物影印及收在安全的地方,提防家人擅取及方便自已隨時帶走。 如果感到人身安全受威脅,可報警求助。 如需緊急住宿服務,更應盡快與各賭博輔導機構求助。
    家庭成員的衝突、受到收數公司或大耳窿的滋擾是相當難處理的,也可能引致人身安全的問題,請及早求助,求助熱線 2703 9811

  9. 協助賭徒面對及承擔自己的責任

    盲目替賭徒還債並不能有效地幫他戒除賭癮。
    在我們的經驗中,一般來說,家人都會傾向於幫賭徒解決債務問題,希望賭徒從此洗心革面,但我們的眾多經驗顯示,家人輕易幫賭徒解決債務問題,下一次出現的債務 住住比前次更大,並對賭徒的改變幫助不大,甚至會把問題惡化。

  10. 協助賭徒對金錢上有正確的觀念

    很多賭徒會覺得先用金錢解決目前的一切困難,但家人應協助賭徒了解這樣並不是長遠解決方法,並鼓勵他們透過其他方法解決困難。 避免不斷責怪及追究賭徒輸了的金錢,以免賭徒以此作為賭博的藉口。始終,衝突及責難只會引來逃避或謊話。 協助賭博人士對金錢的觀念改變是很重要的一環,但也是一個漫長的歷程。

作者:李敬威